004-高级认知之如何吸收知识?
004-高级认知之如何吸收知识?

004-高级认知之如何吸收知识?

icon
password
已发布平台
Created time
Nov 14, 2023 07:06 AM
分发统计
基于上次的这个分享,我继续做一些高认知的底层分享。
我们上次聊过,人做事情的时候总是遵循这某套模型,即: 预先假设——>采取行动——>得到结果。
人的假设是如何得出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我们从脑科学的层面可以简单抽象理解为是大脑的神经元链路的连接。 人脑有860亿神经元,A神经元和B神经元组合就会形成一条链路。
但是不同人的神经链路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做事的假设也不同。
针对大脑本身而言,如果从IPO模型的角度去理解, 连接输入和输出中间的系统本质上就是我们大脑神经元网络。
怎么理解这个系统? 举个例子—— 木材(输入),送进家具厂(系统),就变成了家具(输出) 木材(输入),送进造纸厂(系统),就变成了纸张(输出)
如果知道了这些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呢?
这里我拆解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即: 如何正确的做笔记?如何正确的吸收信息/知识?
我相信,能把这事从底层聊明白的人,真不多。
举个场景: 小李向小白做了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假设小李的段位非常的高, 请问如果你是小白,你该如何正确的吸收小李和你分享的知识?
按照上述IPO模型,小李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 输出信息(A),不同的信息(案例、场景、概念...)在脑海里加工(B),最终以主题的方式输出为(C)
notion image
对于小白而言,她在吸收小李分享的知识的时候,也将遵循上述IPO模型。 小李输出的C(即小白看到的现象/行为/结果),也将作为小白的输入。
但是小白真正输入的并非是C,而是D。
notion image
因为小白在输入信息时候,信息本身就存在着偏差以及衰减。 请记住:语言/文字只能描述信息,但不一定就代表了真实的信息。
小白输入的D,只是一小部分C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这些信息经过小白的系统E加工以后, 最终将变成小白的输出F。
notion image
我觉得,通过这个模型(即上图),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信息在小李和小白之间传递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大的偏差!
我们期望的结果是不是,小白输出的F应该最大程度上趋近于小李输出的C? 即小李能把知识系统的讲出来,小白也能系统的把知识系统的讲出?
只有这样,这个知识才能变成小白的呀!
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将一个具体的场景,即从做笔记的角度应该如何解决这件事? (请注意,并不是只需要解决笔记问题)
因为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我只聊最简单和心法层面的东西。
我们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果希望小白的输出F最大程度上解决小李的输出C,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输入D和加工E。
而这其中,最容易和最应该的是先解决小白的输入D。
这里有一个限制性条件,我们默认了小李的输出D本身是稀缺、且高价值的。
怎么去衡量它的价值?
最好的衡量方式是时间,即半衰期。 这样的内容,至少10年以内都是有用的。
那小白该怎么输入这个信息和加工呢? 写一份总结或评价?
先不说,小白的评价是否正确,但是这样做本身就是低效率的学习。
评价或总结只能体现如下价值: 1\ 你感受到这个东西好或者不好,调用的是大脑的主观喜好。 2\ 总结,就是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感知到了意义。
其实这两点,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但只意识到这两点,说实话用途不大!
————————————
我认为,如果小李的输出C真的很有价值。 作为聪明人,最起码应该做到“逐字稿”、“结构化”、“组块化”的笔记。 简单说,就是光是人家讲的内容,你就应该多花时间记录下来。
然后你再去总结和评价。
经济学上有投入产出比的概念。
比如我的某视频分享的内容大概是1h30min 假设这个视频里的内容很高质量,比如可以至少节省10000小时(400多天,这个数据并不夸张)。 那么投入几个小时的时间掌握它,岂不是很划算的买卖?
但问题就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是: 30分钟看完视频,20分钟写一个感悟思考。觉得还不错,我学到了。
这样的学习,你输入的只是D,输出的也只能是F。
所以为什么有句话叫做,慢慢来,比较快。
1、你花了30分钟看视频,20分钟做笔记,1个月后忘记; 2、我花了2小时看视频,2小时做笔记,1年之后还记得。
你说,谁更聪明呢?
当然更聪明的人(顶级聪明的人), 除了能够保证自己的输入D最大程度上接近与小李的输入C, 还应该探索小李的思考模式B,以及探寻小白的输入A。
不断获取更优质的信息源。